编者按
你了解心理学吗?心理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?我们要怎么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?正值开学季,为帮助新生同学更好地认识心理学,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推出“心视角”专栏,采用微课堂的形式,期望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、生活中鲜活的例子,拉进与读者的距离,引领读者进入心理学的世界。
成瘾现象是什么?
成瘾是如何诊断的?
成瘾的机制是什么?
为什么成瘾那么难戒?
游戏真的会成瘾吗?
成瘾现象
我们先从成瘾的现象说起,成瘾包括物质和行为成瘾,物质成瘾除了大家所知的非法毒品,香烟和酒是两种常见的成瘾性物质;而行为成瘾包括赌博、购物、游戏等等。当大家看到某个人重复不断地做某件事情,而且拦也拦不住的时候,我们会说他对这件事上瘾了。
成瘾的临床诊断(DSM)
那么从临床角度,医生是怎么标准化地诊断一个人是否成瘾?临床上使用的最多的是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,在最新的诊断手册中,对物质成瘾的诊断一共有十一个条目。如果一个人没有或者只有一条的症状,那么他就没有成瘾问题;如果有2-3条,那么他就有轻度成瘾;4-5条是中度成瘾;6条及以上就是严重成瘾。
成瘾发展的过程
成瘾的发展有个过程,了解这个过程,对我们了解和治疗成瘾有很大帮助。我们可以看到药物成瘾者,将药物吞进去,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行为。那么,药物到底在体内干了什么事,控制了成瘾者的行为呢?
要解开这个谜团,我们得先来聊聊大脑的工作机制。首先,人的行为活动以及输出都需要大脑的参与。在讨论成瘾的过程中,我们会把成瘾分为生理依赖以及心理依赖两个部分。心理依赖就是大脑活动所产生的。从某种角度,大脑可以看成某种处理信息的复杂系统,它实现计算的单元是神经元,也叫神经细胞。神经细胞之间相互连接,构成庞大复杂的网络,信息在神经细胞间传递就实现了计算的目的。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间隙,在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时,必须跨过这个间隙。而在突触前端分布着神经递质的物质,当电流到达时,神经递质就会释放至间隙,而另一端则分布着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,就像牛郎与织女跨越银河相见,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也仍要返回原来的位置。这个过程周而复始,大脑就处理着复杂的信息。
而当可卡因分子随着血液进入年轻人的大脑遇到多巴胺,而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的一种,主要传递快乐等可以让你兴奋的信息。可卡因分子阻止了多巴胺的回收,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就会越来越多,不断激活多巴胺受体,让人体产生飘飘欲仙的快感。当然,不同的毒品在分子水平有着不同的成瘾机制,但是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多巴胺系统,让个体产生快感。
既然多巴胺系统的过度活跃看似是成瘾的始作俑者,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个系统关闭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为多巴胺的正常工作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至关重要。人类要繁衍生息首先要吃饱:当祖先吃到新的食物、激活多巴胺的时候,祖先的海马体也受到激活,就会记住这个东西是“能吃的而且味道不错”,下次寻找食物的时候就可以寻找这种新的食物。多巴胺系统就帮助我们这样认识世界,并分辨世界中那些事物对我们的生存是有利的,哪些是有害的。总而言之,多巴胺系统发挥着一个正常的学习功能,而某些物质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影响了这个系统的正常工作,使得对某些事物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偏差,产生了依赖。
成瘾行为的产生有一个过程,多巴胺系统受到药物的劫持,而这个劫持也只是过程中的一各环节,这种劫持也只是一个较短的时间,如几十分钟或一个多小时,我们的身体仍会将这些物质代谢排泄掉,问题是将这些物质从我们体内清除,就能治好成瘾吗?答案也是否定的。这些物质影响大脑活动、影响神经可塑性来影响生理活动,也就是说,虽然这些物质被清除了,但是其产生的神经结构被固定下来,而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强化,最终形成十分稳定的环路。一旦这些环路被激活,个体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,而要去使用药物。哪些环路被改变以及能否把环路变为正常状态以治疗成瘾,是目前成瘾医学以及心理学非常关心的问题。
成瘾双加工模型
从心理学研究角度,成瘾者在使用药物时,他的心理是冲突的:在成瘾后,两个彼此冲突和具有竞争性的心理过程,其一是对毒品的渴求动机,其二是个体既有的行为控制能力促使成瘾者阻滞毒品渴求的实现,就是成瘾双加工模型。这两个过程相互拮抗,当理性处于上风,个体就克制住了药物使用不当的行为,相反,当冲动占了上风,个体就失控了。有神经研究显示,长期使用可卡因或冰毒等药物,与个体冲动用药相关的神经环路会被加强,而与个体控制相关的神经环路会被削弱。这两条环路之间的平衡,可以预测成瘾者的严重程度。
渴求发酵
研究中还有一个现象叫做渴求发酵,即当一个人停止使用毒品后他的渴求感会不断增强,且会持续一段时间。因此,一个戒毒或戒烟戒酒的人,会感觉前几天还好,但是没过几天就受不了了。渴求程度还会收到相关信息的影响,如在戒毒所好好的人,看到毒品相关信息时,他对于毒品的渴求感会突然上升,突破其控制能力,又会再次失控。
游戏成瘾
除了药物成瘾,行为成瘾也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,比如赌博和网络游戏成瘾。网络游戏真的会成瘾吗?其实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。不过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了游戏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类疾病的定义。其实这个问题要冷静看待。首先,什么才算游戏成瘾?目前的临床诊断还不算清晰。其次,游戏成瘾的神经机制是什么?这个问题也还有待研究,但是初步研究显示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巴胺释放,可能是成瘾的条件之一。显然,游戏不能像药物一样使得多巴胺急速大量释放,但是长时间游戏对多巴胺的扰动,可能会使得某些个体游戏成瘾。因此,适当控制游戏时间是个有益的做法。对游戏成瘾的反面,不是完全不玩游戏,而是对游戏时间对自我控制。有研究显示,能够控制游戏时间(对青少年每天少于1小时)的游戏是有益的。
主讲人
胡玉正
百人计划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
研究方向:神经影像在心理学及脑科学中的应用、成瘾的脑机制及其预防与治疗、默认网络的功能、认知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
以第一或共同第一及通讯作者在JAMA Psychiatry (IF=16.64) , PNAS (IF=9.66), Brain (IF=10.84),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(IF=5.92), NeuroImage (IF=5.43), Human Brain Mapping, Neuro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。